我在圓一個夢
圓一個紀錄臺灣在地精神的夢
我在找一個景點
一個關於屬於地方的景點
這是一趟關於在地的歷史的之旅
出發總要有個方向
走 我們到台北市中正區去
華山1914 又名 華山文化園區 前身為 台北酒廠
台北酒廠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6年,原為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專製清酒、蝴蝶蘭、人參酒;1922年,由台灣總督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收買,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台灣省專賣局改制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 後因地價昂貴及台北水污染問題嚴重、不利釀酒,台北第一酒廠的業務移至林口、龜山一帶新廠 1997年,各領域之藝文界人士開始推動閒置十年的台北第一酒廠再利用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
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臺灣省政府文化處代管,臺灣省政府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乃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而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
近年來華山文化園區已舉辦多次藝文展演活動,園區內的舊建築物翻新、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前來參觀、拍照,也是台北地區婚紗照的熱門拍攝地點。
圖一為華山園區地圖
華山1914 算是個人滿喜歡去台北市口袋名單之一 雖然說古蹟就是這一回事 怎麼去都是差不多的感覺 但是華山每次去都是有不同的感覺 時常的的都會辦理一些一些展覽活動 因此常常會在各倉庫間走動 像是上一次看的SONY商品概念展 世界展望會辦的非洲飢餓三十 或是今年舉辦的亞洲插畫家展覽 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些展覽都是免門票制度 所以對於藝術會很容易去親近 逛逛 看看
讓人覺得一天的生活算是小有收穫的的樣子 除此之外 也是有付費的展覽會引進來 在此舉辦 例如上一次辦的 義大利跳跳馬展覽 日本的海賊王展覽公演 或是霹靂布袋戲等等 都是可以讓人去選擇展覽活動等等 也或是來這看看街頭表演 看看街頭藝人風活華或是在角落邊 聽聽音樂素人拉琴的慢慢慢生活步調 體會悠閒自然的感覺 園區類也有附設飲食 義式料理或是咖啡廳等等 都是不錯的用餐或是聊天的地方
古蹟的活化 在百年的建築內 大內用懷舊事物去佈置 體會穿越時代的氛圍 也或是與友人在販賣機 買瓶飲料在園區內的階梯式平台 席地而坐 看看表演 聊聊天 拍拍照 穿梭在各展覽中或是小賣店 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寶物存在 插畫家幾米的專屬商店 風潮音樂文創販賣 以及許多創意市集等等 讓你慢慢慢慢的去發現小事物 而且逛膩了 附近的有台北秋葉原之稱的光華商場可以去晃晃 那邊販賣了最新的科技商品 跟華山風格完全不一樣 而詳細內容待我之後再介紹吧 這次以華山為主
個人滿喜歡這塊的紅磚事建物 帶有濃濃的歐風的感覺 有間穿堂也也有些許的巴洛克式設計 覺得在攝影方面添進了異國元素存在 個人偏重在於仰角翻面的攝影 可以把整片的建築慢慢的帶進去形成畫面的震撼感的感覺 或是如圖一的與天空的煙囪或是如圖二的與旗子的對比感 會多出裝置佈置感覺
2015亞洲插畫祭 要請了近年來 在台灣的小有知名度的插畫家 展示作品 我很喜歡這策展的點子 在一面牆上 請每位插畫家畫上自己的特色並簽上自子的名字 很特別的設計風
華山光點 以玻璃原素 在古蹟中塑造出現代科技風出現 讓人耳目一新 旁邊也有文創小賣店可以逛逛
小王子的特展 屬於付費的展覽 也是大排長龍 可見小王子多年來 魅力不減
街頭藝人的表演 有音樂有肢體藝術表演 可以依你喜好去選擇 帶杯飲料 靜靜看著表演 生活也是很簡單的
古蹟外空間 有濃濃的歐式風格 也帶有簡樸的日式黑瓦風格 東西文化風格合併下的產物 絲毫沒有違合感
我喜歡這張懷舊風格的穿堂 彷彿如時光隧道般的 慢慢的回到百年前的風華歲月去
交通 於台北車站搭乘捷運板南線 於忠孝新生站一號出口徒步三分鐘
費用 入園區免們票 但園區內展覽依個別展覽活動主廠商辦決定 0~250元不等